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可以再借一个外国人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个人我说过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netbsp;sixteenthnetbsp;Journa1sofmatheRicci)就会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
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
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
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
五、“小人”的出现
儒家在对“君子”进行阐述的时候,采取了一种极为高明的理论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义“君子”,只是反复描绘它的对立面。
“君子”的对立面,就是“小人”。
用一系列的否定,来完成一种肯定。这种理论技巧,也可称之为“边缘裁切法”,或曰“划界确认法”。这种方法,在逻辑学上,是通过确认外延,来包围内涵。
因此,“小人”的出现,对“君子”特别重要。其实不仅在理论概念上是这样,即使在生活实际中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小人,君子就缺少了对比,显现不出来了。
“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贬义,而是指向着一些低微的社会地位和生态群落。诚如俞樾在《群经平议》中所说:“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汉世说如此。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义也。”
但是,生态积淀人品。终于,这组对比变成了人品对比。我认为,“后儒”的这种转变,亦合“古儒”之意。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在汉语中,“人格”之“格”,是由一系列拒绝、摆脱、否决来实现的。在君子边上紧紧贴着一个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须时时行使推拒权、切割权,这使君子有了自立的框范。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并不一定出现在不同人群之间。同一群人,甚至同一个人,也会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较量。我说过,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潜伏着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斗。这也就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近距离选择。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中说:
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其间的区分不在于两个稳定的族群,而在于我们内心的一念之差,我们行为的一步进退。我觉得这种思想,与萨特(Jean-pau1sartre,19o5—198o)存在主义哲学中有关“由选择决定人的本质”的论述颇为相近,却又早了萨特那么多年。
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其实也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修炼长途中的一个个岔道,让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选择。然后,才说得上谁是君子。
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设定错误答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选错,而是为了让你选对。
六、有效遗嘱
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有没有传下来呢?
传下来了。而且,传得众人皆知。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如此普及千年,如此深入人心,实在是一种文化奇迹。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这一现象传达了一个奥秘,那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遗嘱,总是与做人有关。
回想一下,孔子本来是有完整的计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不仅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辛苦奔波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都没有效果。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也就是让自己做个什么样的人。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结论,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计划的起点,没想到,起点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一定有人不赞成,认为君子之道流传那么久,产生真正完美君子的比例并不高。因此,不能认为“有效”。
这种观点,把理想人格的设计和引导当作了“应时配方”。其实,人类历史上任何民族的理想人格设计,都不具备“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功能。君子之道也一样,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而不是在当下急着搭建一个所谓“君子国”。过程比终点重要,锻铸人格的过程不应该中断,而一个匆促搭建的“君子国”,肯定名不副实。
作品简介曾经的中二少年,如今只想掩埋过去的黑历史,普通的度过高中时代,然而知晓他过去的美少女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分享书籍我才不是中二病呢作者6鲤...
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能否熬过漫长的的五年黑暗岁月,成为第二个剑神?绝世剑神...
简介关于人仙世界少年画家误入人仙界,没想到绘画技艺却成为金手指到处都能得到美女的青睐和帮助,最后竟然登上人仙界顶峰。追踪而至的几个冤家,也在不停成长。这是一部武侠小说的升级版,与众不同的构思,无系统。故事曲折新颖,悬念始终伴随。...
卫安遭遇了车祸,竟然穿越到了平行三国同名同姓的卫安身上。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这乱世,那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开局便娶了才貌双全的萧文姬,又与狐仙花语嫣合体成为双核之躯,在花语嫣五百年修为的加持下,比之系统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访贤才练奇兵灭黄巾治瘟疫征战塞外开疆拓土,问鼎天下三国开局娶了萧文姬...
望着眼前古香古色的房间?这是什么情况啊?现代最大的百货业龙头女王意外穿越至启国,成了一等靖安侯府唯一的千金和子嗣。其父亲一方的正二品封疆大吏,母亲为救全城百姓而牺牲,被封为正一品的贞烈夫人,正经的名门世家。以往的娇气任性识人不清?不怕,那个什么扮猪吃老虎这年代都弱爆了,姐姐最擅长的就是扮兔子吃大象,瞧瞧都是瑞兽哎,啧啧这比例多么的震撼!以往不擅经营,虽有万贯家财结果手头拮据都被人骗去?不怕,姐姐本就是百货女王,敛财敛物都是经营强项,商道才是唯一的正理!以往视金钱如粪土,不肯花一分的心思。这也不怕,这世界没有什么比银子更贴心安全实在的东西了,乃是姐姐最喜爱之物,费点心思怕什么?重要的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小赚宜室宜家,中赚家致富,大赚扬名立万,赚暴了利国利民,瞧瞧,商人多么的伟大!且看百货女王在这个朝代,如何将商人推到最高位,如何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如何振兴家业,振兴国业!...
一位古玩店的学徒,意外之中获得了鉴定系统,有了鉴定大千世界万物的能力。古玩捡漏,无所不能,最终由学徒成为一代大收藏家。小说关键词大鉴定师无弹窗大鉴定师txt全集下载大鉴定师最新章节阅读...